
锂电池无毒不等于无害,应尽早建立回收体系
锂电池有剧毒、易爆炸、寿命短、重污染等观点在网上一直广为流传,亦真亦假。日前,人民日报针对这些问题采访了业内专家,证实锂电池不含有毒物质,但是无毒是否就等于无害,是否就不用回收?答案是否定的。
针对“锂电池剧毒说”,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刘浩杰指出,“锂离子电池本身不含铅、汞、镉等任何剧毒物质,负极的碳和正极的金属氧化物基本是无毒的。由于锂电池属于密封体系,正常使用是不会接触到这些物质的。”
在塑料外壳或铝外壳完好密封的情况下,锂电池并不会对人体或环境造成危害,但是如果废旧电池被丢弃在环境中,经曝晒和腐蚀,外壳被破坏后,电池材料、电解液与环境中其他物质发生水解、氧化等反应,可能会造成镍、钴、锰等重金属离子污染、氟污染以及一些有机物污染。
在环保意识推广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,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废旧电池回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但是在大部分人眼中需要回收的仅是干电池而不包括手机锂电池、笔记本锂电池等。“废旧手机锂电池体积小且是密封的,放在家里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。而废旧干电池放久了,里面的电解液就会流出来,发出难闻的气味,其污染性有着更直观的表现。而实质上,无论是干电池还是锂电池,一样能对环境造成污染。”邦普集团公益回收体系负责人黄先生告诉记者。
在过去缺乏有效技术经济回收条件下,并不鼓励集中回收废旧电池,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旧电池可以不按危险废弃物进行管理,直接通过焚烧或填埋处理。但是,如今的废旧电池回收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,据了解,废旧锂电池回收领域领军企业邦普集团的综合回收率已经达到98.5%以上,就是说100g废旧锂电池可以回收98.5g金属。另一方面,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,锂电池2015年上半年的产量就高达24亿只。在锂电池成为消费电池的主流的今天,直接焚烧或填埋的处理方式,暂且不说环境污染,但绝对是资源的浪费。
环保部2月16日发布的《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》(征求意见稿)中,锂电池被纳入了防治污染的废电池种类当中,禁止将锂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中,鼓励研发人口密集区的废电池回收体系与信息化回收平台,鼓励研发以废电池为原料再生高品质材料的技术,以提高废电池回收利用的附加值。从《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》(征求意见稿)我们可以看到,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,国家对废旧电池的处理要求已经从“无毒”上升到“无害化”、“环保化”甚至“资源化”、“高值化”。
业内专家建议,要把闲散的民间公益回收行为变成系统的政府主导、企业运作、社会参与的行为,实现锂电池产业的良性循环。建议借鉴国外经验,建立健全废旧电池回收体系和相关法规,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